鼓励更多中国作品向外传播音乐创作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鼓励更多中国作品向外传播 “要鼓励更多中国音乐作品经中国音乐家向外传播,更要让音乐扎根于国家每寸土壤。”上周六,英国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诺曼-莱布雷希特在思南...

鼓励更多中国作品向外传播



  “要鼓励更多中国音乐作品经中国音乐家向外传播,更要让音乐扎根于国家每寸土壤。”上周六,英国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诺曼-莱布雷希特在思南读书会上与中国乐迷和读者分享了两本最新作品《古典音乐那些人》,《古典音乐那些事》,并聊了聊他眼中英国的音乐之路和中国音乐的发展潜力。


  当每个人都开始听歌,音乐文化就会自然滋生



  如今,国际舞台上频频出现中国音乐人的身影,诞生了如郎朗这样世界级的演奏家,越来越多乐团在世界各地音乐节上活跃演出。可以说,中国正在通往“音乐大国”的路上挺进,不过在诺曼-莱布雷希特眼中,相比于中国的人口基数,“音乐人口”的潜力更加惊人———“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人开始听音乐,聊音乐”。


  与此同时,他并不鼓励社会和家长对孩子进行过度的“音乐施压”。尤其在新技术的时代,一个孩子听着卡通配乐摇摆,就是他验证最直接、最恰当的艺术启蒙,社交媒体上的一段视频、一首歌曲,只要能够激发音乐兴趣的就是好的艺术教育。


  他同时指出,向世界传播中国音乐是成为“音乐强国”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站上国际舞台的中国音乐家无疑是最好的媒介———不是中国人演奏外国歌曲,也不是外国人表演中国歌曲,“越来越多中国作品经中国音乐家之手向外扩散,才是‘音乐强国’崛起最好的证明”。不过,由于东西方音乐文化之间明显的差异,向外输出的同时如何保留好各国音乐的民族性也是业内的热门话题。


  从考文特公园开始的英国歌剧繁荣之路


  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今人们印象中的“音乐大国”英国在1945年之前还没有成熟的歌剧院机制,在基础设施欠佳的情况下,公众对于音乐和文化发展也并不重视。直到1946年,《卡门》在皇家歌剧院第一次排演,此后英国歌剧和音乐市场开始了腾飞。1951年,三幕歌剧《沃采克》制作完成,1958年,歌剧《特洛伊人》成功编排,一个是业界公认难度极高的贝尔格作品,另一个则是柏辽兹鸿篇巨制的世界首演。不到十年间,英国的歌剧和音乐水准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是什么推动了如此日新月异的发展?

  这背后的功臣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创立的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当时,委员会秉承着“百花齐放”的概念走访英国各地,看到任何音乐、艺术团体都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不放过任何一个灵感和创意的火花。就这样当他们的脚步不再局限于大城市,眼光放宽到每个角落,全国的有才之士都开始崭露头角,投身到音乐事业中来,各式各样的艺术文化也应运而生。逐渐开始繁荣的歌剧院也反哺了大量歌手,出现了一批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萨瑟兰的世界级明星,来自各地的歌手们随着歌剧院共同发展进步,造就了日后的成功。###
欣赏了,谢谢楼主发布啊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