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斯·季默电影配乐作品的音乐制作特点音乐创作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浅谈汉斯·季默电影配乐作品的音乐制作特点 作为当代炙手可热的电影作曲家,汉斯·季默以其标志性的西洋管弦乐与电子合成器音色的成功结合运用而著称。但人们也因此而容易忽略了...

浅谈汉斯·季默电影配乐作品的音乐制作特点



   作为当代炙手可热的电影作曲家,汉斯·季默以其标志性的西洋管弦乐与电子合成器音色的成功结合运用而著称。但人们也因此而容易忽略了季默在其创作技法上的特点。笔者发现,汉斯?季默在对其所创作的作品进行制作的过程中也有着许多特点值得研究与探索。在本文中,笔者将其归纳到两点来谈,与大家一起探讨。

   
   
   
    本文所指的制作,包括了作曲中涉及到非传统手段(即基于音序器平台的创作)以及为了实现创作目的而进行的程序技术手段。在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使用上,除了配器环节,季默在整个音乐的制作过程中也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以及随之产生的可以付诸实践的更多新的理念。归纳起来,可以是“虚拟乐器与真实乐器相结合”与“充分运用采样技术”两个特点。

    一、虚拟乐器与真实乐器相结合

    所谓虚拟乐器,英文全称为Virtual Instrument,简称VI,是一种借助计算机处理资源创建及回访声音的软件形式。它可以是对各种硬件,诸如模拟或数字合成器、电钢琴、风琴乃至原声乐器的模拟再现。还可以是以采样器的形式存在。虚拟乐器软件设计的理念就是使用计算机CPU来处理创建声音、处理声音的资源。因此当虚拟乐器的运行平台为强大的个人计算机如PC或MAC时,虚拟乐器的发展趋势我们就可以想象有多无限了。内存的容量、存储介质的空间以及处理器的运算能力,是传统硬件合成器所无法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对音色的动态与细腻程度要求不断提高时,作为音色样本所存储的空间在传统硬件合成器上越来越无法得到满足与实现。而这也正是虚拟乐器的优势之一。

    那么汉斯·季默为什么要使用虚拟乐器,而不完全使用真实乐器加传统硬件合成器模式创作呢?原因有三。
    首先,为其提供更快捷,更高效的创作效果反馈。发展到如今,虚拟乐器的一大优势便是几乎囊括了所有你想得到的传统乐器与电子合成器音色。当季默进行创作的时候,他可以很方便地在PC或者MAC平台上利用音序器搭载虚拟乐器,将设想的音符展现出来,以检验是否达与他的所想相同。这不仅省去了多次雇佣大量乐手的费用,更关键的是能在第一时间给季默反馈,及时做必要的修改。

    其次,为其创作中的变化增加更多的可能性。虚拟乐器不仅以GigaStudio和Kontakt这样的采样器软件的形式存在,也以Prophet 5, Arturia等可以模仿相应的硬件声音引擎而生成声音的合成器形式存在,甚至还有像MOTU Mx4一样的,能生成硬件合成器所没有的新音色。这些新的音色与传统西洋乐器、各民族乐器之间的不同搭配,必定会让作曲家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最后,也是制作过程中最具目的性的一个原因,就是使用虚拟乐器可以具备许多常规乐器无法具备的特殊表现力。譬如利用ADSR参数修改音色的发声特性,则可以将风笛的音色与小提琴的发声原理相组合,产生一个新的具有小提琴发声特点的风笛声。还譬如说,假如作曲家想用我国极具喜剧色彩的小钹来表现一个滑稽场面,而且要在节奏和速度上以键盘演奏的要求来进行,那传统的演奏就会显得无能为力了,因为每一次敲击,都会产生声音的延留,如需快速演奏,必须反复而快速地地制音,再敲打,再制音。不仅让演奏者吃尽苦头,也无法使表现力达到最佳。如果使用虚拟音色,将小钹音色ASDR中的“R”也就是声音的释放参数调节小至合适程度,则可以在键盘上进行随心所欲的触发,并且每当键盘抬起的时候,小钹的声音延留就立马停止,设想一下,用此方法来表达动画中的滑稽场面是不是更具喜剧效果呢。这也是为什么汉斯·季默在《功夫熊猫》配乐“让竞标赛开始”一段中要使用虚拟的中国民族乐器音色来与之前使用的真实民族乐器进行融合了。季默使用虚拟的小钹音色进行超过常规小钹击打的快速演奏,将竞标赛开始前各种动物的滑稽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禁让人捧腹大笑。

    虚拟乐器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与先进性,但为何季默又不能摈弃传统的民族乐器,用虚拟乐器来全盘替代呢?总结起来原因有两点。其一,音色样本相对单一,不够人性化。相对于打击乐与键盘乐器,弦乐与管乐的音色会根据其演奏法的改变而产生巨大的差异,比如弦乐中的单弓数音演奏或是管乐中的循环呼吸吹奏,在虚拟乐器里实现起来都很困难,如今大多数的虚拟乐器都以采样音色的形式存在,在每个音高上每多一个样本,就会增加样本的容量,虽然计算机发展非常迅猛,但要在弦乐和管乐乐器上模拟出完全的真实演奏情况是不可能的。比如我国的唢呐,其演奏的时候几乎不停地在更换演奏法,吐音、连音、颤音、波音、没有唢呐演奏是一声一声相同的,诸如唢呐一类的乐器所产生的音色变化,要相对于钢琴、钢片琴等乐器大得多。这也就使得在部分乐器的虚拟化中,由于要考虑到软件整体的容量,无法做到足够人性化的那么多样本。其二,声音质量与真实演奏尚有差距。虚拟乐器固然为作曲家提供了方便与快捷,但其声音质量无法让其完全代替人们需要真实乐器听感的需求。当作曲家希望用一件具体的民族乐器来演奏,而不是进行特殊效果的表达的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还是会采取真实乐器的演奏。因为真实演奏的声音不管是从动态,瞬态,声音细腻程度还是人性化的处理与特性上都更胜虚拟乐器一筹。所以即便是在虚拟乐器如此快速发展的今天,真实乐器特别是各民族乐器仍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汉斯·季默充分地运用了科学技术,将虚拟的民族乐器乐器与传统民族乐器结合使用,各取其所长,不仅在需要的段落保证了真情与人性,也在特殊的段落展通过新的表现手段展现了不同的表现力。
    二、充分运用采样技术
    采样是指把模拟音频转成数字音频的过程。采样的过程实际上是将通常的模拟音频信号的电信号转换成二进制码0和1,这些0和1便构成了数字音频文件。采样的频率越大则采样音质越好。
    音乐家们的创作手段、甚至音乐风格的创新,都和采样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汉斯·季默作为电子音乐运用技术的弄潮儿,也充分感受到了采样技术发展为其带来的好处。从1994年的《狮子王》制作环节,甚至更早的《埃及王子》配乐环节中,汉斯·季默就只身前往非洲,进行对当地民族唱腔的采样工作。但那个时候的软件采样技术由于计算机发展的限制还无法得到发展,只有像AKAI的Z8和E-MU的E6400等硬件采样器能完成这项工作,可以设想,带着一个又一个笨重的硬件去到不同的地方进行采样工作,并在非可视化的界面上完成音色的存储与编辑工作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不仅如此,有限的存储空间根本无法满足作曲家对大量音色样本的需求,而如果放弃采样器转而用模拟设备,那采样的品质又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在大容量闪存与采样软件出现之前,作曲家常常需要在“采风”过程完成以后,将当地歌手或者民族乐器演奏者邀请到录音棚进行录制,这为创作过程制造了许多不便。个别民族乐器如“阿尔卑斯山长号”,其长达四米的长度使其在一般的录音棚里都无法录制。

    而在采样技术达到一定高度的今天,能够充分运用采样技术来进行、协助创作的音乐家则将大大获益,一台笔记本电脑与一台火线或USB音频接口,加上所需要的麦克风就可以进行采样工作了,而采样工作平台的重点是电脑里的诸如GigaStudio, Kontakt一样的采样软件。这类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录制声音,并立即对音色样本进行分类处理。而友好的界面不仅方便作曲者对音色样本进一步的编辑处理,也将把音色样本运用到实际创作和制作过程中的过程缩到最短。
    笔者认为,运用采样技术手段来处理民族音乐元素有几大好处。首先,留住无法复制的音乐瞬间。众所周知,音乐与人类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其存在常常是伴随着传统的民族活动,仪式如民族节日,拜请天神,巫术活动或是宗教活动如祭祀与婚礼等。而在这种既原始又特殊的时空下产生的音乐行为,其意义与价值是非凡的。这样的音乐,即便是整个照搬到录音室再进行录制,也不可能媲美在原始事件时空下产生的声音。因为这些音乐表演者的表演活动是与他们音乐创作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本真状态下的音乐表演,“不只是意味着简单的、淡雅的天地融合,而是意味着在天地间经历着的、无数历史、人文、宗教、社会的存在与变迁。” 能够将这样的民族音乐素材进行采样作为创作素材样本,将对最后整个作品赋予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其次,更独特的音色塑造。采样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如今对样本音色的可塑性提高了许多,作曲家可以根据需要,对音色样本进行拉伸(Time Stretch)、音高升降(Pitch Shift)或是音频反转(Reverse)等基于音频技术的处理,也可以利用均衡器(Equalizer)与压缩器(Compressor)等对音色样本的音质特性进行塑造。这并不是为最后的混音环节减少工序,而是为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塑造其最期望的音色从而方便其创作。

    最后,加快制作流程,提高效率。主动的采样行为有别于虚拟乐器中的采样音色,在主动的采样行为里,通常情况下作曲家们都会为自己心仪的民族音乐元素采用最大容量的保存格式,也就是说,在音色品质上有着绝对的保证。而在软件采样器里,作曲家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处理好的音色样本映射到键盘的任意一个键位或是多个键位上,并可以在演奏的同时进行特殊效果器如混响器(Reverb)或是合唱效果(Chorus)的添加,以获得更有助于创作的听觉状态。这一点,在录制真实乐器的时候也是不太容易实现的。而运用这样一些品质并不低于真实录制的乐器的音色进行创作时,无疑使整个创作的流程加快了,作曲家不需要再在凌晨时分为了证明一个新的动机里的某一件乐器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而花去安排一个乐手的录音预约。这也难怪为什么汉斯·季默这么多年来一直是Tascam 公司的GigaStudio采样软件的忠实簇拥了。
    结语
    通过以上的文字,笔者从“虚拟乐器”与“采样技术”两点归纳了季默在制作上的技法特点。可以看到,在其配乐事业成功的背后,科学,合理地使用先进的制作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而在实现作曲家想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硬件与软件技术也为其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探索新的曲风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与快捷。在众多制作方式的选择面前,如何选择最有效,最合适的方式来实施,笔者希望通过以上文字,能给广大音乐工作者们一些新的想法,为音乐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姚国强.“银幕写意”—与中中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2] 曾遂今.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表演空间与文化创意. 音乐传播. 2010-1/2合刊.

    [3] 韩钟恩. 音乐存在方式.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
    [4] 曾田力. 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郭好为,男,电影音乐作曲硕士。生于1985年,重庆人。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录音学院电子音乐制作专业。随后获得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电影音乐作曲硕士,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硕士。主要从事于对电影声音与电影音乐的理论研究,以及电影、电视剧、动画配乐,广告以及游戏音乐的创作与制作工作。已创作《秀金》等电影配乐作品数部,《卷纸》等纪录片配乐作品数十部《Conquestator》等动画短片配乐作品数十部。在英期间为短片电影创作《Duel》的配乐屡获好评。曾获得大学生影像节“最佳配乐奖”。本主题由 admin 于 2019-8-24 16:37 移动###好好来欣赏!!!谢谢楼主啊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