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高潮的处理手法和方式音乐创作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歌曲高潮的处理手法和方式 一首歌曲最少要有一个高潮的部分才能哄托出情绪和气氛,否则歌曲将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但是也有例外的,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全歌就没有高潮点...

歌曲高潮的处理手法和方式


    一首歌曲最少要有一个高潮的部分才能哄托出情绪和气氛,否则歌曲将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但是也有例外的,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全歌就没有高潮点。

歌曲高潮的处理手法和方式,是一个比较难掌握分寸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俺就在下面简单地说说,只是随笔,没作系统的论述。请谅。
歌曲的高 潮可由作词者或作曲者来处理,又以作曲者的处理为重。

一首好的歌词,尤其是由歌词写手专门为歌曲创作而写的歌词,就已经把高潮点给写出来了,也就是说,在何处地方歌曲的高潮应该出现。为这种歌词谱曲时,作曲者一般都会跟着歌词的写法去写曲的。但是,很多时候歌词本来只是一首诗,也就是说作者写诗时根本没把高潮的处理考虑进去(没有高潮点的诗比比皆是,随街可拾)。遇上这种歌词(诗),作曲者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高 潮的处理了。
通常,很多的“歌词”,特别是在网上发表的歌词,其通病是作者没对所要写的歌词作一通盘的结构性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初稿完成后就匆匆发表。这种作法跟写诗没两样,一般来说写现代诗是很随意的,结构和形式都没有什么限制,只要跟着感觉下笔就行,三五句一段,每段的行数不等,有没有高潮点等等都不是问题。但写歌词就比写诗要严谨,要考虑的不仅是内容,也要考虑其它方面如形式,句法,行数和字数,高潮的布局,……等等。

歌词的高潮布局点通常是放在中后段。这种处理手法便于利用前半部分的歌词来铺陈和营造气氛,把高潮一步步推上去。这是最常用的手法。还有的是歌曲一开始就形成一个高潮点,把气氛鼓动起来,然后再陈述铺垫。这种手法有点类似写文章小说和电影的倒述法,先把故事的结局大概表述一下,吊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展开。在歌曲的高潮处理时,这种手法不常用,而且一般来说其结尾也必定有另一个高潮点与之相呼应,且通常第二次高潮处理比第一次的要强烈如此才不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作曲方面来说,音乐的处理手法上可用渐进上扬或突进拔高的音阶,加快旋律的速度节奏和频率来显示歌曲高潮的来临。通常,全曲的最高音区也就是高潮出现的地方。
一般来说,短小的歌曲只有一个如正弦曲线般的高 潮,较长的歌曲可有两个或更多的高 潮点,其旋律有如波浪式的连绵起伏。

下面就举些实例来说明一下歌曲高 潮的处理:
《我的祖国》 (乔羽 词 刘炽 曲)

(一)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二)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这是一首词曲俱佳的上成之作。此歌集独唱(领唱),合唱一体,词曲优美动听,激励人心,足以作为词曲创作的范例。在俺的拙作《歌词写作浅析》里也有对此歌做了点表面的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对其高潮处理的手法作点论述。
此歌共有三节,每节的前半部采用独唱(领唱),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属于描述铺陈性质,而到了后半部的副歌,采用合唱,从歌词的内容来看,用于概括本节的内容,可见歌词作者写歌词时就考虑到把歌曲的高潮放在此处。我不知道当时歌词作者在写歌词时是否已想到副歌部分要采用合唱的形式来处理,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曲者用合唱来处理,并用加快旋律和强度以及副歌部分几乎都在高音区里徘徊的手法来处理副歌(合唱)部分,的确使此歌的高潮在此处展现。在合唱开始时,歌曲的旋律在“这是美丽的祖国”这句里与领唱部分相对地突然拔高,另人精神为之一振,显示高潮的即将到来,尤其是最后一节歌词里的最后一句音乐的处理手法,使全曲结束在强盛的高音区,把歌曲的高潮推上最高峰。

建议有心学习的词曲创作同好们能多听听多理解和分析此好歌,必有收获!

再来谈谈短小歌曲的高 潮处理,东蒙民歌《嘎达梅林》是一首很好的范例。此歌也是分节歌,每节只有四句歌词。

《嘎达梅林》(东蒙民歌)
(一)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二)
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三)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

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四)
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

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从歌词上看来,其高潮的地方并不如《我的祖国》那样明显,但“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一句,给予人一种追求的感受,有情感升华的感觉。从乐曲上看,其旋律大约像一个正弦曲线波,从全曲开首的低音”la”到第二乐句尾的“la”,然后逐步下降回复到全曲尾的低音”la”。这点旋律的走向在五线谱上最是明显不过了,但在简谱里却看不出形状来。因此,从通常的高潮理论上来看,此歌的高潮点是在第二乐句(也就是第二句歌词)的收尾处,不单是因为那里出了全曲的最高音“do”,而且那个”la”为四拍的长音。

另一首只有四乐句的多节短小歌曲《送别》 (片段)(郑洪 等词, 巩志伟 曲)
(一)
送君送到大路旁,
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

隔山隔水永相望。
从歌词上看来,其高潮点可以放在第二或第三句上,在乐曲的处理上,作曲者明显地把高潮点放在第三乐句(第三句歌词)的末尾“心里亮”处。此歌的旋律在总体上也是呈一个正弦曲线波,只不过其波峰相较于《嘎达梅林》而言就偏向歌曲的尾部。

至于把高潮放在歌曲开首处的特殊处理手法,比较少见。此种手法可见于《黄河大合唱》组曲里的《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 歌词一开头就是激昂的呼叫,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此处就是高 潮,但不一定是全曲的最高潮处,此歌的最后才是全曲最高潮之处(一首歌曲,特别是比较长的歌曲,可以有多于一处的高 潮点)。



###
下面再以原创歌曲的实例来具体说明一下我个人对歌曲高 潮的形成和处理的方法。


《莫问》的歌词分两节,每一节又分成上半部和下半部如下示:

《莫问》

作词: 温柔一刀

作曲: 黄 鹤 楼


(一)

莫问我的来处,
我只会出现在,

不为人知的一隅,

静静遐想期待。


一枚擦亮的火花,
为我点燃一根香烟;

慢慢燃烧起,

那没有预谋的爱情。

慢慢燃烧起,
那没有预谋的爱情。


(二)

莫问我的去处,

我只会行走在,
了无痕迹的键盘上,

默默顾念怜惜。


一场热烈的燃烧,

犹如生命短暂消亡;

匆匆化为了,
那灰飞烟灭的结局。

匆匆化为了,

那灰飞烟灭的结局。



每一节歌词的前半部意境都比较消沉,平淡,一看就知道不会是也不应是高潮该出现的地方。下半部,倒数第三句才是重点,因此也是高潮之处。


我在音乐的处理手法上,整首歌的节奏是稍慢,带点儿无奈,带点儿沧桑,带点儿期盼,带点儿伤感。歌曲的上半部旋律起伏不大,流连于低音区,尤其是“静静遐想期待”(和“默默顾念怜惜。”)一句,令人心生爱怜。下半部的起句“一枚擦亮的火花”旋律就比较“亮”,旋律在音高上跟前一句“静静遐想期待”形成相对强烈的对比,以便哄托出希望,并为全曲的高潮铺陈作准备,然后旋律上扬,到“那没有预谋的爱情”一句里达到全曲的最高潮。


有的歌可以结束在高潮点上,但是这首歌的歌词意境不容许如此做法。因此,俺就把歌词的最后两句重复(原诗里每节最后的两句是没有重复的),以便能让旋律从高潮点上降下来,回到低音区作结束,表达出一股无奈,落莫,和落空的感伤。



我的另一首近作《小舟》:


《小舟》

词曲: 黄鹤楼



一叶小舟
在人生的江湖上漂荡

不经意间匆匆地划过

一个美丽纯洁的心湖

轻轻地激荡起

几重涟漪
几朵水花


纵然小舟已远去

纵使舟子不回头

也难忘那

曾经历的一片纯真景色
无论漂泊何处

小舟总在

亲吻着柔情似的水

承载着明月般的心


这是首单节歌,在写法上歌词虽分为两段(其实可以把中间的空行拿掉),但旋律只有一段。前半部的歌词看上去没有高潮点,但在音乐的处理上我在“心湖”二字上用上了全曲的最高音,也就是营造出一个小高潮,以表达出心湖的高贵和纯洁,令人不由心生仰慕之情。然后,在“纵然小舟已远去”一句的开首,也出现全曲的最高音,跟前面的音阶形成一种比较强的高低差对比,拱托出另一个比前面的“心湖”更高的高潮,此歌的后半部旋律虽有起伏,但基本上是在高音区里徘徊。最后,全曲的最高潮落在“承载着明月般的心”处作收。可以说,此歌有三个高潮点,一个比一个高。


《莫问》和《小舟》的旋律如用小提琴等弓弦乐器来演奏,感觉非常的棒。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