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音高音乐创作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绝对音高(或称绝对音感)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感兴趣,今天重新翻译了一遍格罗夫词典里的“绝对音高”条目,供大家参考~ 先总结一些要点:绝对音高是绝对音高的记忆、识别能力。...

绝对音高(或称绝对音感)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感兴趣,今天重新翻译了一遍格罗夫词典里的“绝对音高”条目,供大家参考~
先总结一些要点:绝对音高是绝对音高的记忆、识别能力。绝对音高并不绝对准确,而是有一定误差。绝对音高与音乐才能无关,有好处也有坏处。

此外,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绝对音高既受遗传影响,也受后天训练影响;也有研究表明通过药物可让无绝对音高者获得绝对音高。

————————————————————————————

绝对音高(absolute pitch)

作者:Richard Parncutt, Daniel J.Levintin

译者:琴辉




绝对音高(absolute pitch,AP)指使用“C”、“261Hz”或“do”这样的标签来识别任意单独音级的能力(“被动”绝对音高),或是不借助外部音准来重现一个音级的能力(“主动”绝音高)——例如唱出一个音或纠正一个音调发生器的频率。这两种能力被称为“乐音绝对音高”(tone-AP)。绝对音高也可以指辨认出一首熟悉的乐曲是否在正确的调上的能力(被动的),或在正确的调上唱出一首熟悉的歌曲的能力(主动的);这样的技能被称为“乐曲绝对音高”(piece-AP)。




从认知上来说,乐音绝对音高和乐曲绝对音高都包含两个分开来的次级技能:对音高的长期记忆以及为了给音高贴上标签而做出的恰当的语言编码。真正的乐音绝对音高需要内心拥有独立的12个半音的音准。这套音准随着年龄最多可变化两个半音;这种变化也可能由神经化学因素导致。如果一个音乐家仅拥有一个绝对音高的音准(例如a'=440Hz),但拥有优秀的相对音高,那么就拥有了“伪绝对音高”(pseudo-AP);同理一个参与实验的人内心有一部分音级的音准,但不是全部12个音,也是伪绝对音高。乐音绝对音高者用音名来辨别音高;乐曲绝对音高者则用曲名或歌词。



绝对音高有个很流行的称呼叫“完美音高”(perfect pitch),这是误导性的。声称拥有乐音绝对音高的音乐家在区分几乎相同频率的音高或察觉表演中细微的音准偏离时不一定比其他音乐家表现得更好。典型的绝对音高者有能力将音准控制在距目标频率20-60音分的范围内。在被动测试中,他们经常出现半音的错误,并且在辨认八度时不一定比别的音乐家做得更好。绝对音高并没有任何“完美”之处。




绝对音高与其它音乐技能也没有关联。没有理由说拥有绝对音高的作曲家(例如莫扎特、斯克里亚宾、梅西安、布列兹)比没有绝对音高的作曲家(例如瓦格纳、柴科夫斯基、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写得更好或更差。尽管乐音绝对音高有时候是一种优势(帮助圆号演奏家在吹奏音符前想象音准,帮助歌手表演无调性音乐以及帮助理论家用耳朵捕捉大篇幅的调性结构),它也会成为一种妨碍(例如当在与谱面不同的调上演奏或演唱时)。而关于相对音高,在根据音名计算音程与和弦而非直接听出它们的能力上,拥有绝对音高的音乐家可能不如其他音乐家。此外,始终能清楚地知道音高标签可能会分散他们对于音乐的享受。




只有约万分之一的人声称拥有乐音绝对音高。拥有者和非拥有者的区别并不泾渭分明:前者常常能够给钢琴中音区随机选择的音高中70-100%贴上标签,而后者最多可以达到40%——比瞎猜的正确率8.3%要高得多。由于绝对音高的神经信息在听觉系统的所有层面都有用,这个结果并不奇怪。 即便是鸣禽、狼和猴子都被证明拥有绝对音高记忆。



很显然,乐音绝对音高一定是从聆听含有固定音级的音乐中习得的,同时还需要掌握音级标签的知识。相比钢琴黑键,对于钢琴白键的辨认率更高,反应时间更短,据推测是因为白键音在钢琴音乐中出现得更频繁并且标签更简单。相似地,乐曲绝对音高依赖于反复聆听同一调上的同一首曲子。在适应熟悉的音乐或音程关系经常被移到不同调的音乐环境的过程中,乐音绝对音高的能力有可能被“忘掉”;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它很罕见。



和语言一样,乐音绝对音高经常是在早年的某个关键时刻形成的。较早开始音乐训练的音乐家比较晚的更可能获得乐音绝对音高。年龄小的孩子比年龄大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乐曲绝对音高(表现在以正确的调唱出一首歌)。乐音绝对音高在晚年也可以获得,但必须有相当的动力、时间和努力。晚年获得乐音绝对音高的人往往在辨认音高时拥有较少的无意识性和准确性;他们倾向于无法在内心形成完整音级模板,只能用相对音高来填补空缺。





婴儿和成人似乎都能在三个半音的范围内感知绝对音高。根据“先天假说”(innateness hypothesis),新生儿能否获得乐音绝对音高受不同体质的影响,获得即能够把三个半音的范围缩小成一个半音并贴上半音阶的标签。这个假说尚未被实验证实。即便它被证实了,也不能给先天性提供不可辩驳的支持:新生儿有至少四个月的产前听觉经验。对绝对音高基因或大脑中枢的找寻也许是徒劳的,因为,在一项习得性技艺中,“本能的”和“学来的”无法轻易地区分,并且绝对音高包括几项神经上分开来的次级步骤(音高感知、分级、贴标签、存入长期记忆、从记忆中取出)。




其它认知因素的协同或整合可以提升绝对音高。例如,把音级与颜色联系在一起可以提升乐音绝对音高。而拥有乐音绝对音高的音乐家在他们主修的乐器上辨认音高要比在别的音色上更加可靠,这意味着音高和音色之间有认知上内在的联系。出于相似的原因,乐曲绝对音高,包括复杂的、广泛的声音对象,比乐音绝对音更为普遍:未声称拥有乐音绝对音高的音乐家能够认出一首熟悉的乐曲是否在正确的调上,普通人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以相同的调或他们学唱时的调唱出耳熟能详的歌曲——其程度超出巧合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标签比抽象的音名对乐曲绝对音高的帮助更大。





设计绝对音高的测试要防止其它因素帮助辨认音高。不可能排除相对音高的运用,尽管反应变慢是使用了相对音高的证据。对于音色的借助可以被完全限制住,方法是随机变换当前音高频谱范围,或让测试者唱出音高。由于一个纯音的音级依赖于它的强度,绝对音高实验应谨慎使用纯音。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