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和视听觉的联系乐界资讯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大家在看电视或者看电影的时候,是否有听到有人在说一些旁白之类的声音呢?类似于解说词的出现就是能够给我们视觉以及听觉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小编就此问题跟大家说说吧,希望...

大家在看电视或者看电影的时候,是否有听到有人在说一些旁白之类的声音呢?类似于解说词的出现就是能够给我们视觉以及听觉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小编就此问题跟大家说说吧,希望能帮到您。



  解说词与其它视听元素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不同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每一种元素在其特定的物质组成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视听作品中的各个视听元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界的物质构成相类似。

  解说词与其它视听元素的关系应该是化合的关系。所有的视听元素的化合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不存在哪个元素占据主导,哪个元素处于次要的问题。

  纪录片中,解说词、被采访者的谈话、同期环境声和音乐构成了声音的总谱。一切声音元素在此不应该是独立的,必须在总谱的要求下,构成一个有机的声音整体(就象交响乐队一般),同时与画面协调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更大的视听总谱。比如音乐,在总谱中,它已失去了纯音乐的性质,它必须与光、色彩和其它声音元素共同协调作用。”

  画外的环境声经常在无意识的层面为观众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开放性的空间,弥补了画面的有限性和方向性。过多地使用解说词,势必削减环境声的非理性作用。我们的不少纪录片创作者,只注意解说词这类理性元素的作用,而忽视非理性的元素。

  同期环境声不但是视听其实不可缺少的,8同时也是形成声音空间的唯一元素。摄象(影)机的透镜是有限的、方向性的,而环境声音却可以是无限的、全方位的。

  举例说明:

  如果我们听到的是这样的解说词——“站在马帮踏出的五尺栈道上,俯瞰深谷中激流的奔腾咆哮,那骇人的声音着实叫人惊心动魄……”却听不见那骇人的深谷激流声。那么,这根本不是纪录片,完全是一篇文学作品!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在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节目中,被采访者的数量增多了,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那些喜欢解说的人仍然不忘记自己的“本行”,总要抓住机会多说一点。时常,画面上出现了被采访者,而观众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他所谈的内容被解说者代劳了。听不见被采访者的谈话,观众怎能相信解说者的“代劳”是真实的?

  另外,解说者流畅的叙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被采访者谈话的权威性或由于他所处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的特殊性的。有时,即使被采访者的谈话声音被保留了下来,却又被叠加上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背景音乐。

  不论是用解说去代替被采访者谈论内容的方式,还是在谈话声中叠加上音乐的做法,其目的:

  一是强化创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态度,

  二是为了使影片顺畅、好看。

  可是这种强行介入的方式和快乐的原则是与纪录片的真实客观性相抵触的。纪录片的首要原则是真实,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去换来艺术性、可视性的做法是不明智的。的确,纪录片的制作,不可能没有主观性和艺术性,但必须是在尊重现实的真实性原则之上有条件地展开。

  所以大家在电视上有听到一些旁白之类的声音出来,其实是给大家在视觉以及听觉上一种更好的效果,让大家更容易理解里面的内容,大家主要注意查看上文,希望能帮到您。


###:victory::victory::handshake:handshake;P:)###:victory:###顶:victory:###:handshake欣赏支持!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