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场录音与录音棚录音,人造音乐乐界资讯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关于现场录音与录音棚录音,人造音乐 HI-FI之所以有趣,值得玩味,恐怕就因为它是千变万化的。即便是在早已经有的HI-FI技术标准下(现在仍然不全面),也依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关于现场录音与录音棚录音,人造音乐

    HI-FI之所以有趣,值得玩味,恐怕就因为它是千变万化的。即便是在早已经有的HI-FI技术标准下(现在仍然不全面),也依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所以,就会有了音响20要等等主观评价感受。*近很多朋友提到了音乐会现场,因为这是音乐欣赏领域的*高层次,自然就成为了相当多的场合来评判HI-FI重放系统的一个参考。不过,现场毕竟是现场,录音毕竟是录音,二者合一何其难也。如何难?以下略说一二点。

    1、现场永远只有一次。因为从空间和时间上看,现场没有办法重现。虽然长期在现场的人员,可以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多次现场表现上归类总结到一个现场声音的概念(比如指挥和乐队成员),但扩大到大众层次的HI-FI者来说,这种现场声音的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听到的乐团、音乐厅和所坐的位置,都会有限和不同。因此,常人心目中的现场概念很可能是模糊的。

    2、关于现场录音。科技的发展无疑给音乐欣赏带来了便利。这之中,录音便是*好的发明。录音技术的发明,其目的就是录制现场声,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技术和手段也逐渐丰富起来。早期是单麦克风单声道录制(单轨),技术简单。从道理上看,和人类听觉原理相差比较远,因为人是二只耳朵。这个技术时期时间较长,而且因为电子技术的原因,保真度还不高。上个世纪中期,立体声技术的出现,使得录音技术的方法发展到与人类听觉原理非常接近的程度。这个时期,都是使用一只立体声话筒做双声道录音(双轨)。而重放则是反方向过来。原则上,这种录音方式是还原现场的*好手段。不过,录音师具有的权力,使得他可以把立体声麦克风放到他认为*理想的位置,这是我们一般人听现场所不具备的条件。不过,即便是这种录音方式比较接近现场,但它只能在它所在的那个位置听到它所听到的声音。我们人呢?我们不会满足仅仅听到那个位置的声音。比如,如果没有纪律的限制,您恐怕是非常想站到指挥或*小提琴的位置听到*小提琴更加清晰的声音。于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多轨录音出现了。如果是采用多轨录音技术,那么,在这样的录制现场,您可以看到很多的话筒分布在乐队的各个位置。而每一只话筒采集到的声音,都可以单独录制到多轨录音机中的一个轨进行保留。而这样一盘母带。可以在后期制作中随时混录成效果截然不同的一个立体声的CD(现在甚至出很多把过去模拟的多轨录音母带,用数字采样后重新用数字混编的办法出的新版CD)。对于这样的现场录音,如果我们以此为信号,参考我们自己的现场感受去调校系统,恐怕偏差就会相当大。*简单的例子,用这种方式录制的小协,录音师或混音师一定会把小提琴的声音调大一些。像卡拉扬这种常常在录音室监制后期混录的人,或多或少会以他在指挥台上听到的小提琴效果来调整。那么,如果你是长期在音乐厅中后排得到的现场概念,那这样的参考就差得比较远了。

    3、录音棚录音。多轨录音手段是为了追求更多细节的录音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和人耳在现场的感受是不同的了,但它还算是现场录音。而很多的录音棚录音,已经不能算是现场了。现代的流行(包括发烧HI-FI类),很多都是伴奏已经录制好(甚至伴奏都不是一次录的),然后用耳机放给歌手,再录制歌声后混编而成。这种录音方式,已经谈不上现场感了。你*听到的,便是录音师给你的效果。这样的录音已经没有参考的基础。这时你的系统,只有以技术为标准。

    4、人造音乐。电子音乐是完全的人造音乐,这个我们好理解。不过,很多人造也混在各种不同的录音里让我们真假难辨。如果放的CD是人造音乐,我们这时还是以现场为参考,那就很滑稽了。蔡琴机遇里的钢琴,向来是被烧友崇拜得五体投地。可作曲鲍比达却暴了个大秘密,这段钢琴是合成的。
所以,录音和的现场,很难合一。

    指挥无疑是诠释作品内涵*关键的人,可是,指挥并不在观众席里面坐着。那么,指挥是以在观众席上面的听感调整个乐队各声部的强度、力度还是以他自己的感觉进行调整?由指挥签名确认录音的时候,他是站在他的立场还是站在观众立场上的?
本主题由 admin 于 2019-4-16 21:44 移动

    分享到:



1